不知為何在西方把孤獨視作毒蛇猛獸,作者要先排除種種負面說詞,才能把孤獨中立化。歷史的部分很有趣,從史前文化的人類文明開始,人類一直都是群體生活,到中世紀有了宗教,才開始出現修道士之類的獨處體驗。固然,人會對未知感到恐懼,所以在對獨處體驗不熟悉的古老人類文明裏頭,自然會將獨處當作一種罪惡,或是「瘋狂」的源頭。
「具有最高品格的人、最為尊貴的天才,都會無止盡地渴求榮耀、指揮、權力與光輝」西塞羅如此寫道,而他本人也是羅馬理想價值的化身。
書中亦提到,在中世紀的宗教裡,救世主、修道士因提出與羅馬帝國價值相反的價值觀-與神的個人(內在)關係、虔誠、謙卑、順從與貧困,而受到羅馬帝國驅逐。但在14世紀後,新的「聖人」:苦行僧、隱士、選擇不婚的女性等,成為顯學,「拯救自己的靈魂」,與超凡的存在發展出親密關係。
就我個人的視野來說,我覺得獨處(Individual, independent, alone)從來都是很中性的。
再來第二段是談面對「孤單」的態度。我覺得這邊比較有閱讀的價值:
1. 面對恐懼,中間有一段敘述人為何因孤獨恐懼,我覺得蠻沒必要的,僅節錄比較精華的一段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